黨史微課堂(第18期)丨國企攻堅
  時間: 2021-06-22 14:51:59  點擊量:    
【字體:

這些工人們為什么要親手砸掉每天精心保養的機器?當時的國有企業又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


       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隨著外資及鄉鎮企業的興起,中國紡織市場飽和、競爭激烈、產品滯銷、開工不足、富余人員多等一系列問題不斷涌現,國有紡織企業出現全行業虧損。

 

紡織行業的困境是那個時代中國國有企業最典型的縮影。黨中央明確提出,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三年目標,即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7年9月開始,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的國有企業改革攻堅全面展開,實行鼓勵兼并、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實現再就業工程,以紡織行業為突破口,通過債轉股、國家技改專項資金、國企上市變現、政策性關閉破產等一系列舉措,全面打響三年脫困攻堅戰。

 

1998年,上海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率先敲響壓錠第一錘,首批銷毀12萬錠落后紗錠,從而拉開了紡織行業打響脫困攻堅戰的序幕。全國紡織行業開始了“壓錠、減員、調整、增效”為主要內容的結構大調整。上海、青島、天津等原先的紡織大市,有的徹底與紡織行業告別,有的轉向專攻棉面料研發和設計。

 

改革是一場涅槃重生,往往伴隨著迷惘與陣痛。

 

宋琴芳,時任上海申新九廠黨委副書記。對于那段歷史,她記憶深刻。宋琴芳表示“實際上當時是很糾結的,一方面是知道產能過剩,設備很陳舊,好像壓錠是勢在必行的。但是壓錠就是打爛了工人的飯碗,那么好多工人就要下崗。”

 

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出現了大量職工下崗問題。1998年到2001年,全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累計2550萬人。

 

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深化國企改革的過程中,為了解決大量職工下崗問題,黨中央反復強調,國有企業的廣大職工,幾十年來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要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滿腔熱忱和極端負責地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

 

各級政府按照中央部署,為下崗職工建立起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啟動以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許多地方還通過加強職業培訓,引導職工轉變擇業觀念,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拓寬就業渠道。這些措施保障了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困難和風險。

 

到1999年底,中國紡織行業累計壓錠906萬錠,分流安置職工116萬人。淘汰壓縮落后產能的同時,技術改造使紡織企業技術裝備上了一個大臺階。全國紡織行業實現利潤9.5億元,提前一年完成了全行業脫困任務。

 

除了紡織行業以外,其他行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改革。1998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上海寶鋼集團等一批按照市場要求運作的特大型企業集團相繼組建,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出重要一步。

 

到2000年末,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脫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大幅增長,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伴隨著以國有企業改革為中心的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2392億元,是1997年的2.9倍。國家重點監測的14個行業,有12個整體扭虧和持續增盈。1997年虧損的6599戶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到2000年減少了4799戶,脫困率達72.7%。


 

來源:共產黨網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濱涯路55號曉云國際2號樓9-16樓

郵編: 570100

電話: 0898-66760393

傳真: 0898-66569763???郵箱:hnslq@qq.com

官方微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烟台市| 澄城县| 洛浦县| 怀来县| 青铜峡市| 嫩江县| 广州市| 济南市| 福泉市| 建阳市| 得荣县| 沙田区| 壶关县| 平顶山市| 肥东县| 凌海市| 崇信县| 贵州省| 南康市| 石河子市| 婺源县| 三门峡市| 剑河县| 靖安县| 久治县| 教育| 菏泽市| 平利县| 莆田市| 南华县| 莎车县| 前郭尔| 汕尾市| 汉源县| 什邡市| 开化县| 黔西县| 荆门市| 周至县| 永清县| 兴义市|